前一陣子的新英格蘭隨意亂晃之行,也去參觀了位在麻州concord小鎮,著名女文學家--露薏莎的故居。
露薏莎(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是誰?但當人們提起她的名著「小婦人」(Little women,1868~1886前後共四部),我想大家自然會恍然大悟地發出「哦」的一聲了吧~
座立在小婦人故居花園中的歡迎簡介牌
露薏莎的故居名為Orchard House,在她過世幾十年後,於1912年被美國政府列為一級古蹟。
猶記得「小婦人」這本書是小學時候念的,這本書記述著美國南北戰爭時的一個美國家庭的故事,其實也幾近是作者露薏莎的自傳。書中圍繞著四位待字閨中的姊妹們(被其教育家父親暱稱為我的Little women)以及她們彼此的愛情故事,但更多引人入勝的是關於她們家庭中幽默風生的趣事及細膩感人的親情,雙親對她們的良好教育,以及不因貧窮生活而喪志,卻展現出不卑不亢的奮鬥精神,這些都讓人對於「家庭」之概念有極大的啟發與影響,也能就此對19世紀早中期的美國生活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對我來說,這些文中所流洩的理想與溫情,及詼諧順暢之筆觸,真的讓我愛不釋手。
露薏莎的家庭非常窮困,小時候幾個姊妹常常餓到不斷哭泣。小屋裡頭不能拍照,內部裝潢其實頗為簡陋。
露薏莎從小就非常喜歡寫作,但因家裡太貧窮了也沒法去上學,就在家自學,對文學的興趣讓她從小就跟書中的主角一樣立志長大要成為作家。
年輕時的露薏莎
雖然沒有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但露薏莎的父母思想非常的開明、先進,並堅決反對奴隸制度,他們同時也是敬虔的基督徒,總是樂意將一切事交給上帝(黑熊說:我也愛上帝!)。而那位思想家兼哲學家與教育改革家的父親Amos Bronson Alcott,更是露薏莎尊崇的對象,雖然她的父親多數的時候只是在外與朋友發表一些言論,然後就只能回家空坐著,並無法改善家裡的經濟生活,但他對上帝的倚靠與信任,以及追求自由與爭取權利的觀念,對於露薏莎日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例如她晚年也成了支持女權運動者)。
循著小徑前行,即達小屋的正門,尋著小徑尚可到後頭的花園(裡頭還有間小小紀念品店)
據說露薏莎是個男人婆,她一向很討厭女人那種婆媽或是細碎,寫「小婦人」中所需的細膩對她來說壓力還不小,這性格不知與她單身一輩子是否有關?
哦~如果想買些紀念品回家的人,在故居旁有間小小的紀念品中心,裡頭販售了各類跟「小婦人」有關的周邊商品以及書籍,琳瑯滿目,我也買了隻鉛筆和一本書留念。
小婦人的庭院中有株雙生樹,樹底頭的椅子憑添趣味。
旁側的木屋其實是露薏莎父親Amos成立的一個夏季學院(感覺很像台灣日治時期的「夏季學校」),當時許多文人都來到這裡聚會,主要講題為哲學,尤為「玄學」(Transcendentalism,也被稱為「超驗主義」,開始於1830年代美國的新英格蘭地區,是一種文學與哲學的思想運動,強調上帝與人的直接交流,並對社會有強烈批判精神,具有烏托邦的理想。)從1879~1888年至Amos過逝為止,Amos同鎮上的文豪們,像是梭羅、愛默生、霍桑...等朋友,每年夏天都在此交流切磋,露薏莎也在其中獲益很深。
這是一所學院,裡頭頗為寬暢,擺滿了木桌木椅,很有「教室」的感覺。
除了「小婦人」四部外,如果要更全面地瞭解露薏莎與其家族與當時美國社會現況,建議還要再把「傳統的女兒(或一位傳統的女子)」(An old fashioned girl)、「小紳士」(Little men)、「喬的男孩們」(Jo's boys)等書讀完,相信受益匪淺哦。
說起來,小婦人實在是太受歡迎了,很少見到一百多年前的文學作品至今仍能造成矚目的,聽說之前94年「新小婦人」上映時,在紐約還大排成龍,一票難求呢!除了在全球多種語文的譯本外,小婦人在美國也有各式各樣的版本,另外還陸續被改編成卡通,漫畫與電影等。
在露薏莎故居買的英文版「小婦人」。
電影小婦人:1919年,首部「小婦人」電影,但為默片。1933年「小婦人」黑白電影上映,1949年彩色版「小婦人」上映,1994年哥倫比亞公司再度將小婦人舊酒新裝,上映「新小婦人」。日本則有卡通「新小婦人」(完整四部版哦),比以前的舊版「小婦人」卡通更完整並接近原著,台灣也曾經播過。
小婦人故居在哪裡?波士頓西北邊約半小時車程的Concord小鎮(亦可從波士頓搭火車前往,約45分鐘),門票每人美金8元,附專人導覽。
留言列表